9 月 8 日晚间,在经历 6 个交易日的停牌后,中芯国际正式宣布复牌,并同步披露了收购中芯北方剩余股权的交易预案。然而,市场反应却呈现显著分化:9 月 9 日,中芯国际 A 股股价单日下跌 10.26%,港股股价却逆势收涨 0.17%,盘中最高涨幅更突破 4%。同一笔收购交易,为何在 A 股与港股市场引发截然不同的态度?这需要从交易背景、定价逻辑及市场预期差异三方面深入拆解。
一、交易背景:国资换股 “离场不撤资”,中芯北方是典型 “现金牛”
要理解市场分歧,首先需厘清本次收购的核心框架 —— 这并非单纯的 “股权买卖”,而是一场涉及国资持股结构调整、且标的资产质地优质的交易。
1. 收购本质:从 “控股” 到 “全资”,净利润归属全面整合
中芯国际此前已持有中芯北方 51% 股权,后者一直以子公司身份纳入合并报表,其 51% 的净利润会计入中芯国际归母净利润,由全体股东共享。本次收购的核心,是将中芯北方剩余 49% 股权纳入囊中,交易完成后,中芯北方将成为中芯国际全资子公司,其 100% 净利润将直接归属中芯国际股东。
2. 国资角色:换股入场而非套现,12 个月锁定期显信心
中芯北方剩余 49% 股权的持有者均为国资背景主体,具体包括国家集成电路基金(32%)、集成电路投资中心(9%)、亦庄国投(5.75%)、中关村发展(1.125%)及北京工投(1.125%)。值得注意的是,这五家国资并非 “套现离场”,而是通过换股交易实现持股转移 —— 中芯国际以增发自身股份的方式,换取其持有的中芯北方股权。交易完成后,上述国资将成为中芯国际股东,且股份锁定期长达 12 个月,这意味着国资对中芯国际长期价值仍持看好态度。
3. 标的质地:中芯北方是低负债 “现金牛”
交易预案同步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中芯北方是典型的优质资产:
二、定价争议:74.2 元 / 股增发价,成 A、港股态度分水岭
本次交易的核心分歧点,集中在增发定价上。尽管预案未披露交易总价(需结合增发股份数与单价计算),但明确了增发单价的确定规则 —— 按定价基准日前 120 个交易日 A 股交易均价(92.75 元 / 股)的 80% 计算,最终定为 74.20 元 / 股。这一价格与 A、港股停牌前股价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两个市场的预期分化。
1. 对 A 股:35% 折价引发 “心理压力”
74.20 元 / 股的增发价,较中芯国际 A 股停牌前收盘价(8 月 29 日,114.76 元 / 股)低近 35%。对 A 股投资者而言,这一折价传递出两个信号:
2. 对港股:“高价增发” 反成利好信号
与 A 股不同,港股中芯国际长期存在 “折价交易” 特征 ——9 月 8 日晚间(复牌前),其港股股价仅为 58.15 港元 / 股(按当日汇率换算,约合 54.5 元人民币)。对比之下,74.20 元 / 股的 A 股增发价,对港股投资者而言属于 “高价”,反而传递出积极信号:
三、EPS 测算:收购对价成关键,大概率利好股东收益
尽管市场分歧源于定价,但判断本次收购最终是 “利好” 还是 “利空”,核心取决于交易对价与中芯北方估值的匹配度—— 即 “花多少钱买剩余 49% 股权”,是否会对中芯国际 EPS 产生正向拉动。
1. EPS 不变的 “临界值”:2700 亿估值是上限
我们可通过简易公式测算 EPS 的影响:增发后 EPS = 增发后归母净利润 /(增发前股份总数 + 增发股份数) ,其中 “增发股份数 = 交易总额 / 增发价(74.20 元 / 股)”,“增发后归母净利润 = 原归母净利润 + 中芯北方 49% 净利润(约 8.24 亿元,即 16.82 亿 ×49%)”。
若以 2024 年数据为基准,要使增发后 EPS 与增发前持平(即 EPS 不稀释),经测算:
2. 实际对价大概率低于临界值,EPS 或被拉升
从行业逻辑看,160 倍市盈率远超成熟制程晶圆厂的合理估值 —— 中芯北方聚焦成熟制程,技术迭代慢、增长空间相对稳定,且低资产负债率表明其无需大规模资本开支,难以支撑高估值。因此,本次收购的实际对价大概率低于 2700 亿元的 “临界值”。
这意味着:交易总额会低于 1320 亿元,所需增发的股份数也会少于 17.8 亿股。在中芯北方 49% 净利润(8.24 亿元)全额并入的情况下,“归母净利润增长幅度” 将超过 “股份总数增长幅度”,最终推动 EPS 提升。若交易对价显著低于临界值,EPS 的提振效应会更明显,届时 A 股市场对本次收购的态度或出现反转。
综上,中芯国际复牌后 A、港股的走势分化,本质是 “定价差异引发的预期分歧”,而非对收购本身价值的否定。随着后续交易总价的披露,若实际估值合理且 EPS 明确提升,两个市场的预期有望逐步趋同,本次收购也可能从 “短期争议” 转向 “长期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