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熟悉的马斯克,回来了


8 月 25 日,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旗下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 xAI,于美国得克萨斯州联邦法院,正式对苹果和 OpenAI 提起反垄断诉讼。诉状长达 61 页,严词指控这两家公司 “非法合谋,阻挠人工智能领域的公平竞争”。这已远超普通商业竞争范畴,更似一场宣战。


数月之前,马斯克还是华盛顿炙手可热的人物,身为特朗普总统身边的得力伙伴,执掌新成立的 “政府效率部”,在联邦政府内雷厉风行,风头一时无两。然而好景不长,因长达 940 页的《大而美法案》,他与特朗普彻底决裂。马斯克公开指责特朗普涉嫌 “爱泼斯坦性犯罪案”,特朗普则回怼他 “疯了”,还威胁中止其公司所有政府合同。最终,马斯克黯然离开白宫。当日,特斯拉股价暴跌 14%,市值一夜蒸发 1520 亿美元。对马斯克而言,政治博弈的复杂或许已超出他的掌控,相较之下,商业世界才是他的舒适圈。


被白宫 “放逐” 后,马斯克迅速回归其最擅长的角色 —— 商业世界里特立独行的 “邪修大佬”。他决心在 AI 这一新战场,对所有 “敌人” 展开一场极具个人风格的清算。首要目标便是 OpenAI,这个由他一手创立,却最终 “背离” 他的 “孩子”。


2015 年,在帕洛阿尔托的晚宴上,马斯克与初出茅庐的奥特曼一见如故,随后共同创办了非营利性 AI 研究工作室 OpenAI。其初衷是打造如 Linux 般开源的人工智能系统,不受任何企业或个人操控,作为防范人类滥用 AI 的有力屏障。马斯克为此投入 4400 万美元,不仅为团队租赁办公室,还亲自从谷歌挖来首席科学家伊利亚・苏茨克维,可谓倾尽全力。但世事难料,2018 年,双方因发展理念分歧而分道扬镳。马斯克离开后,OpenAI 迅速成立营利性部门,并于 2020 年投入微软怀抱,曾经的 “人类守护者” 沦为微软的 “赚钱工具”。所以,当 xAI 在诉状中指控 OpenAI “将利润置于公共安全之上” 时,这一控诉饱含着马斯克复杂的情感与深刻的失望。


马斯克的复仇行动远不止一纸诉状。他精准选择在 OpenAI 最为脆弱的时刻给予致命一击。在 OpenAI 发布 GPT - 5 后,因表现未达预期,甚至被用户吐槽 “太爹味”,不得不恢复 GPT - 4o 默认设置,陷入舆论危机之时,马斯克于 8 月 24 日高调宣布开源 xAI 的模型 Grok - 2。这一行为极具马斯克风格,表面以 “高尚” 的开源之举,对比 OpenAI 的 “背叛” 与 “无能”,实则其开源协议暗藏玄机:年收入超 100 万美元的企业和个人,禁止将模型用于商业用途;不得用该模型改进其他模型;使用时必须标注 “Powered by xAI”。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开源,不过是有限制的 “开放”。况且,以 AI 领域飞速发展的节奏,一年前的 Grok - 2 早已跟不上时代步伐。


当然,马斯克的复仇名单上还有微软。他以独特的 “行为艺术” 方式对微软进行降维打击,成立了名为 “Macrohard”(巨硬)的新公司,并向美国专利商标局提交商标申请。“巨” 与 “微”、“硬” 与 “软” 形成鲜明对比,其针对微软的意图不言而喻。他甚至公开宣称,“巨硬” 的目标是用 AI 黑箱取代微软核心业务,直言 “原则上,像微软这样不生产实体硬件的软件公司,完全可用人工智能模拟”。这背后同样掺杂着个人恩怨,当年比尔・盖茨持有 5 亿美元特斯拉空头头寸,赌特斯拉失败。马斯克曾在短信中质问盖茨,盖茨回复想谈慈善,马斯克则毫不留情地回怼,指责盖茨做空特斯拉却谈气候变化慈善事业的虚伪。矛盾激化的顶点,是马斯克在社交媒体发布比尔・盖茨的照片并配嘲讽文案,将两人矛盾彻底公开化。所以,“巨硬” 的诞生更像是对微软的羞辱,而非单纯的商业布局,尽显马斯克的行事风格。


在这一系列看似疯狂、得罪硅谷众多势力的举动背后,是马斯克对 AI 终局战争深刻的商业洞察。他看到了其他硅谷大佬忽视的关键 —— 电,才是 AI 的终极战场。早在众人热衷于软件和算法时,马斯克就已投身能源和物理世界基础设施建设。从全球布局特斯拉超级充电桩网络,到大力发展储能业务(Powerwall、Megapack),他比其他硅谷软件大佬更早、更深刻地认识到 “能源基础设施” 对科技革命的决定性作用。华人专家马睿实地考察中美 AI 发展后发现,中国数据中心电力供应充足。长期研究中国电力的专家大卫・菲什曼指出,中国电力备用裕量达 80% - 100%,而美国区域电网备用裕量通常仅 15%。就连英伟达 CEO 黄仁勋也开始为能源问题焦虑,其风险投资部门参与比尔・盖茨创办的核能公司 TerraPower 融资。而马斯克早已在该领域深耕多年。基于此,马斯克再次将目光投向东方。


2019 年,特斯拉深陷困境,股价暴跌,外界唱衰声一片。此时,中国向特斯拉伸出援手,提供巨额贷款,特批土地。在 “中国速度” 助力下,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迅速建成并实现 Model 3 量产交付,帮助特斯拉走出困境。马斯克对此心怀感激,多次称赞中国工厂。如今,在 AI 战场,马斯克似乎打算复刻当年成功经验。8 月 22 日,特斯拉与字节跳动旗下火山引擎合作,Model Y L 车型搭载豆包大模型与 DeepSeek 模型,马斯克果断选择中国本土解决方案,而将自家大模型用于针对 OpenAI 的开源 “骚扰” 行动。当在美国本土遭遇阻碍时,去东方寻找破局之道,这是马斯克独有的商业智慧。


然而,当马斯克重返商业战场,特斯拉却因他此前在政治事务上的分心而陷入困境。在华盛顿期间,马斯克全身心投入 “政府效率部” 工作,与财政部长发生冲突,却忽视了特斯拉工厂运营。2025 年上半年,特斯拉全球交付量同比下降 13.2%,中国市场出货量多数月份下滑。中国新能源市场竞争激烈,本土品牌创新不断,小米等品牌崛起改变市场格局。特斯拉主力车型电气架构落后,低价车型发布延迟,错过市场窗口期。财务数据也不理想,2025 年上半年总收入下滑 11%。此外,特斯拉寄予厚望的 FSD 业务在欧洲推出受阻,中国市场短期内难以落地;“卖碳翁” 生意因特朗普政策改变即将归零。基本盘疲软、新业务受挫、政策红利消失,特斯拉在商业上节节败退。


马斯克公开承认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其症状表现为高度专注、缺乏共情和极强控制欲。在政治领域的失败让他深感无力,回到商业战场后,他通过一系列激进操作,如诉讼、羞辱对手、颠覆规则等,试图重新掌控局面,找回自信。只是,曾经拯救特斯拉的 “中国剧本”,能否助力马斯克在 AI 领域建立新优势,仍有待观察。但那个熟悉的、充满争议与传奇色彩的马斯克,确实已经回来了,在商业世界继续书写属于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