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能拯救当下的经济吗?

银行与保险公司的盈利核心,在于拥有低成本、低风险的资金来源。而在稳定币的助力下,沃尔玛、京东、亚马逊这类交易额庞大的零售企业,也有望获得这一优势。


美团核心本地商业 CEO 王莆中近日透露,美团外卖的利润率约为 4%。巧合的是,这一数字恰好与美元稳定币的 “利润率” 相当。稳定币的商业模式是将用户购买稳定币的资金用于购买国债以赚取利润,当下美元国债利率约为 4%。


这一利润率看似不高,却已超过许多企业的净利润。2024 财年,沃尔玛净利率仅 2.39%,京东为 3.6%,亚马逊零售业务利润率约 5%。而这些企业,正是当下积极发行稳定币的主力军。


若稳定币能如外界所畅想的那样,成为其生态内的主流支付方式,仅利息收入每年就可能达到上百亿元。这对企业而言,绝非简单的理财手段,更可能成为支柱性收入来源,甚至永久改变许多低利润生意的商业模式。


01 利润越低,越需要稳定币

4%,是美元稳定币领域的 “自然底数”,整个产业的商业模式都围绕这一当下的美元国债利率展开。稳定币发行方会将用户购买稳定币的大部分资金用于购买这种无风险投资产品。若发行 1 亿美元稳定币,发行方每年可赚取约 400 万美元营收,这也是 Circle、Tether(泰达)等稳定币厂商的商业模式。


从一方面看,4% 的利率确实较低。它只是一种利息,企业难以仅靠银行利息生存,且其具有波动性,一旦美联储大幅降息,稳定币厂商的净利润就会暴跌。这种生意缺乏自主利润定价权,完全属于周期性业务。


但从另一方面讲,4% 的利率又足够高,高到超过许多企业的净利润。美团外卖业务投入上千亿展开竞争,最终利润率与美元利率相当。并非所有互联网平台都像拼多多那般利润率出色,滴滴 2024 年利润率不足 1%,低于美团外卖业务。


传统零售企业长期处于低利润状态,沃尔玛 2024 年净利润率仅 2.3%,利润总额约 150 亿美元,与其常年位居五百强榜首的身份并不匹配。网络零售商情况也不佳,京东 2024 年净利润率 3.6%,亚马逊 2024 年全年净利率低于 10%,且这还是靠高利润云服务支撑的结果,其零售业务利润率外界预估约 5%。制造业更是如此,大量头部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别说 4%,有些连 1% 的利润率都达不到。


对苹果而言,4% 的利息或许只是锦上添花,但对上述这些企业来说,却可能成为支撑主要利润的核心业务。金融成为主要利润来源并非没有先例,理想汽车 2024 年上半年卖车出现经营亏损,16.92 亿元净利润中,有 14.39 亿来自投资理财收益;通用电气巅峰时期制造业利润较低,但 40%-50% 的利润来自金融业务。


可见,利润率越低的企业,越需要稳定币这种金融手段来优化商业模式。


当然,并非所有企业都有能力发行大量稳定币。稳定币的核心作用是交易,需要足够的交易量支撑,而零售企业恰好具备这一优势,同时它们利润率低,进入稳定币领域的收益相对高利润企业更为丰厚。因此,零售企业成为进军稳定币领域最积极的群体。6 月有媒体披露,沃尔玛和亚马逊均计划推出稳定币,OTA 平台 Expedia 也在积极筹备,京东刘强东更是宣布希望在全球主要货币国家申请稳定币牌照。


这些企业的终极目标显而易见:发行大量稳定币并应用于自家商品交易,最好让生态内所有交易都使用自家稳定币,就像理发店通过会员卡支付一样,再将这些 “预充值” 费用用于投资赚取利息。


02 稳定币能带来多少收益?

以沃尔玛为例,其 2024 年收入高达 6800 亿美元,加上第三方电商业务,总 GMV 可能超过 7000 亿美元。若能发行与 GMV 十分之一相当的稳定币,其稳定币市值就可能超过 Circle;若能发行与 GMV 相等的稳定币,将成为稳定币行业的巨无霸。


但实际上,沃尔玛无法发行 7000 亿稳定币,因为资金是流动的,7000 亿 GMV 并不需要 7000 亿稳定币来支撑。稳定币的发行量取决于市场上能沉淀的未消费余额。


星巴克 2024 年财报显示,其账上沉淀的储值卡金额达 17 亿美元,而星巴克年度净营收仅 360 亿美元,沃尔玛营收约为其 20 倍。若沃尔玛稳定币能达到星巴克预充值比例(接近 5% 的收入沉淀为会员卡预充值),账上可能沉淀近 400 亿美元。


此外,沃尔玛、京东和亚马逊的购物频率远低于星巴克的高频消费,购物频率低意味着资金流转慢,未消费金额会更多,可发行的稳定币也更多。而且零售业单次消费金额远高于星巴克,美国人超市购物动辄几百美元,而一杯咖啡仅 5 美元。消费金额高,账上所需余额冗余更大,企业还可通过 “充 1000 送 100” 等活动吸引消费者多充值,进一步增加稳定币发行量。


从这些优势来看,沃尔玛沉淀资金的能力强于星巴克。若其稳定币支付比例达到星巴克会员卡支付比例,发币量可能超过 500 亿美元,每年利息收入超 20 亿美元。对年利润 150 亿美元的沃尔玛而言,这绝非小数目。


不仅如此,沃尔玛、亚马逊等零售商每年需向 VISA、万事达、美国运通等卡组织支付数十亿美元手续费,若稳定币能大幅替代现有支付体系,将节省大量利润。同时,若所有流动性都沉淀在自己的链上,还能衍生出海量金融理财服务。


更具想象空间的是,作为终端零售商,沃尔玛、亚马逊、京东等甚至可将稳定币用于支付上游货款和员工奖金。参考企业应付账款,沃尔玛常年应付账款超 500 亿美元,京东最新财报应付账款达 1767.36 亿人民币。若这些账款通过稳定币支付,在上游厂商收到稳定币至赎回的时间差内,发行方可额外赚取一段时间的利息。


只要上述部分畅想得以实现,对这些收入高但利润率低的企业而言,稳定币带来的收入甚至可能超过主业。消费企业的商业模式或许会彻底改变,像 Costco 一样,靠卖东西交朋友,通过稳定币(类似会员卡)赚取利润。


03 稳定币时代,企业堪比保险公司

在金融领域,盈利多并非关键,能长期生存才是核心。其实,在稳定币出现之前,许多低利润企业就想通过金融改善状况,但多数以失败告终。


以制造业巨头通用电气(GE)为例,相比制造业微薄的利润,金融领域的收益丰厚且诱人,巅峰时期其 40%-50% 的利润来自金融业务。但 GE 的金融模式存在隐患,它通过发行大量商业票据(金融危机前规模超 1000 亿美元)获取短期借款,再用于发放高回报但高风险的贷款,这种 “以贷养贷” 的模式难以承受任何波动,在 2008 年金融危机中,GE 险些崩盘。


而稳定币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与传统金融工具相比,稳定币融资成本极低,发行方甚至无需向用户支付利息,部分发行方在用户提现时还会收取手续费,如 Circle 去年 10 月就上调了赎回手续费,最高达 0.1%。同时,稳定币赎回存在限制,如 Tether 规定仅部分经过 KYC 认证的受信任实体可直接铸造或赎回 USDT,且保留不向用户赎回的权利,这大大降低了赎回频率,使发行方无需大量准备金应对流动性需求。


低融资成本和低赎回压力,让稳定币发行方无需像 GE 那样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只需购买无风险的国债即可。目前,四大美元稳定币发行商已持有约 1800 亿美元美国国债,部分发行方如 Tether 也会投资黄金、比特币等其他产品。


国债在金融危机期间不仅不会贬值反而会上涨,即便用户大规模赎回,发行方出售稳定币即可顺利还债。因此,稳定币融资成本低、风险也低。


银行和保险公司的盈利核心在于低成本、低风险的资金来源,而稳定币加持下的沃尔玛、京东、亚马逊等企业,凭借庞大的交易额,有望成为未来融资成本最低的玩家。它们虽不是保险公司,却能像保险公司一样享受低成本杠杆。


不过,企业发行稳定币仍处于探索阶段,未来是大规模发行还是仅作为跨境贸易等少数场景的补充,尚未有定论。即便大规模发行,稳定币能否成为通用性强的货币也存疑。若不能,对消费者而言,它就只是换了皮的 “预充值购物卡”,若过去消费者不接受在沃尔玛预存数千美元,即便有了稳定币,他们可能仍不会接受。


稳定币究竟是商业革命还是营销噱头,只能交由时间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