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与英伟达:中美博弈下的中国市场突围之路

近期,英伟达 CEO 黄仁勋的中国行程格外密集:身着唐装亮相、用中文与观众互动、密集接受媒体采访,链博会前夕还特意与雷军会面。这位执掌全球 AI 芯片巨头的企业家,正以空前的活跃度穿梭于中美博弈的夹缝中,为英伟达的中国市场版图寻找破局之道。

一、从 "吆喝者" 到 "香饽饽":英伟达的崛起与中国情缘

2013 年小米 3 发布会上,黄仁勋那句 "我也是米粉" 的呐喊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彼时他带着英伟达 Tegra4 处理器高调站台,既是为小米背书,更是为英伟达切入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造势。尽管后来英伟达在手机芯片领域的探索未达预期,但这次合作却为黄仁勋与雷军搭建了跨越十年的连接,从手机战场延伸至如今的智能汽车领域。

十二年间,英伟达完成了从 "需要借台吆喝" 到 "全球求货" 的华丽转身。在 AI 浪潮的推动下,英伟达市值冲破 4 万亿美元大关,成为全球首个达到这一量级的科技公司。甲骨文联合创始人拉里・埃里森曾回忆,他与马斯克曾在寿司晚宴上恳求黄仁勋 "多给些芯片",这般光景与当年黄仁勋为 Tegra4 奔走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鲜为人知的是,英伟达与中国市场的渊源已延续三十年。正如黄仁勋在 7 月北京媒体会上所言:"我第一次来中国时,百度、阿里、腾讯、小米都还没成立。"2007 年随着中国业务的拓展,公司正式启用 "英伟达" 这一中文名,2019 年苏州 GPU 大会上发布的 Orin 自动驾驶平台,更让其在华业务从消费电子转向智能汽车这一全新赛道,如今中国多数车企的智驾系统都基于英伟达芯片开发。

二、禁令阴霾下的中国困局:从业务停摆到市值隐忧

2022 年起,美国政府连续升级半导体出口管制,英伟达 A100、H100 等核心产品相继被禁止对华出口。2025 年 4 月的 "无限期许可证" 要求,更是让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 H20 特供芯片陷入绝境,直接导致英伟达计提 55 亿美元损失,占当年中国区营收的 32%。

禁令的冲击立竿见影:中国区营销部门陷入停滞,员工士气跌至谷底,裁员担忧蔓延;合作伙伴因断供风险军心不稳;英伟达在亚洲市场的份额从 95% 骤降至 50%。黄仁勋不得不亲自下场稳定军心,今年初他罕见脱下标志性黑色皮衣,换上东北大花袄在上海年会上扭秧歌、转手帕,用接地气的方式为中国团队注入信心。

但比短期业绩波动更严峻的是长期市场失守的风险。财报显示,2024 年中国区为英伟达贡献 171 亿美元营收,占全球营收的 13%,是其第四大市场。而黄仁勋深知这一数字背后的潜力 —— 中国拥有全球最活跃的 AI 生态,字节跳动、腾讯等企业跻身英伟达 Hopper 系列芯片全球前五大买家,2026 年中国 AI 芯片市场规模预计将达 500 亿美元。正如他所言:"收复中东市场只能修复 10% 损失,不放开中国禁令,90% 市场无从谈起。"

三、夹缝中的双线作战:政治斡旋与市场示好

面对困局,黄仁勋开启了高强度的双线运作。在美国,他频繁游走于白宫与特朗普团队之间,以 "5000 亿美元本土 AI 产业链投资" 换取政策松动空间;在中国,他一年之内三次访华,从国务院副总理到企业伙伴密集会面,反复强调 "中国市场不可或缺"。

2025 年 4 月的访华堪称 "危机公关之旅"。黄仁勋先与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会面表达深耕决心,再向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阐述合作意愿,最后在上海重申对中国产业生态的重视。这场行程中,他首次公开批评美国芯片禁售政策 "是失败之举",直言 "会把客户推向华为",并回怼议员担忧:"北京不可能依赖美国可能随时禁止的产品。"

随着中美关系触底反弹,黄仁勋的第三次访华显得更为从容。他高调宣布 H20 芯片解禁消息,点名夸赞字节、阿里、Deepseek 等中国 AI 企业,借链博会契机与客户重建连接。更具象征意义的是,他特意穿上唐装出席活动,用中文问候观众,这些细节背后,是英伟达对中国市场的迫切渴求。

四、特供芯片与国产替代:技术博弈的持久战

为应对出口限制,英伟达推出的 "特供版" 芯片成为权宜之计。H20 作为 H100 的降级产品,浮点精度、显存带宽大幅缩水,性能仅为原版的 30%,却定价 1.2 万美元,相当于 H100 价格的一半。黄仁勋坦承 "H20 不是最好的产品",却强调其 "系统带宽优势" 适合中国当前模型开发。

9 月即将上市的 Blackwell RTX Pro 6000 阉割版更进一步,剥离了高带宽内存(HBM)和 NVLink 等核心技术。这款针对数字工厂、机器人场景设计的产品,被黄仁勋寄予厚望:"完美契合中国在智能工厂建设的需求。" 但业内普遍认为,这种 "瘸腿产品" 难以满足中国企业的长期需求。

事实也印证了这种担忧。在美国禁令实施的三年间,中国芯片产业加速突围:华为 CloudMatrix 384 超节点算力达 300PFlops,超越英伟达 NVL72;寒武纪思元、壁仞 BR100 等产品持续迭代;百度昆仑芯、阿里含光构建自主生态。更致命的是,华为正重构昇腾芯片架构兼容 CUDA 生态,直接冲击英伟达的技术护城河。

这正是黄仁勋最警惕的局面。他多次向美国政府警示:"保持 AI 领先需要全球采用美国芯片,一旦中国构建自主架构,美国优势将不复存在。" 这种警示背后,是英伟达对中国市场既依赖又焦虑的复杂心态。

从小米发布会的呐喊到链博会的唐装亮相,黄仁勋的中国故事跨越十二载。在科技与政治交织的复杂棋局中,这位 "AI 卖铲人" 正带领英伟达进行一场关乎生存的市场保卫战。而这场博弈的结局,不仅决定着一家企业的命运,更将重塑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