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英伟达的市值在 7 月 9 日冲破 4 万亿美元大关时,其创始人黄仁勋正踏上 2025 年第三次中国之旅。这场被业内视为 “救火式” 的行程背后,是这家芯片巨头在中国 AI 算力市场的紧迫处境 —— 短短三年间,其市场份额已从 95% 腰斩至 50%。带着恢复 H20 芯片销售的政策松动与全新 RTX Pro 系列的双重筹码,黄仁勋试图在中国市场的 “变天” 中重新站稳脚跟。
密集行程背后的战略紧迫性
黄仁勋的中国行程表堪称 “饱和攻击”:政府部门的闭门会谈、与小米创始人雷军的公开会面刷屏网络、7 月 16 日链博会的主旨演讲,以及例行的中国媒体沟通会。这种高频次互动在英伟达历史上并不多见,尤其距其年初在深圳年会上扭秧歌、发红包的 “接地气” 表现仅隔半年。
关键动作在 7 月 15 日揭晓:黄仁勋向核心客户宣布,美国政府已同意恢复 H20 芯片对华销售。这款基于 H100 改造的 “合规降级版” 产品,虽峰值算力仅为原版的 15%,却曾是英伟达应对出口管制的 “救命稻草”。为摆脱 “清库存” 质疑,他同步抛出重磅消息 —— 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 RTX Pro 系列 GPU 即将上市,强调 “全栈兼容现有生态”。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这一系列动作直指英伟达的焦虑:今年 4 月 H20 禁售令实施后,其在华季度营收预计损失 80 亿美元,而中国作为贡献 15% 全球收入的关键市场(年营收约 180 亿美元),正加速流失。
三个月真空期:国产芯片的 “黄金窗口期”
H20 禁售的 90 天,成为中国 AI 芯片产业的 “爆发期”。昆仑芯第三代 P800、摩尔线程 MTT S80、华为昇腾 910C、寒武纪思元 590 等产品密集发布,形成 “围剿 H20” 的产品矩阵。这些被业内称为 “平替军团” 的国产芯片,通过三大策略抢占市场:
市场反馈立竿见影:寒武纪 2025 年一季度营收暴涨 42.3 倍,首次实现季度盈利;昆仑芯工厂 24 小时满负荷运转仍供不应求;沐曦、摩尔线程等企业趁机启动 IPO 进程,估值较去年翻倍。据行业统计,国内头部芯片厂商上半年订单量已超去年全年总和。
国产厂商的突围路径颇具策略性 —— 避开英伟达垄断的训练芯片领域,专攻推理场景。通过做大显存(部分产品达到 192GB)、提升数据吞吐效率、优化能效比(宣称较 H20 降低 20% 功耗)等差异化设计,在大模型部署环节撕开缺口。正如某国产芯片创始人所言:“我们不做第二个英伟达,而是要成为推理市场的定义者。”
平衡术:在政治与商业间走钢丝
黄仁勋的 “双线操作” 成为此次中国行的鲜明特点。赴美游说时,他向特朗普政府强调 “英伟达发展能增强美国 AI 基础设施”;来华后则承诺 “持续投入中国生态建设”,这种游走于地缘政治缝隙的能力,正是其保住中国市场的关键。
软件生态仍是英伟达的护城河:中国 150 万 CUDA 开发者构建的技术壁垒,让国产芯片在短期内难以逾越。但这种优势正被消解 —— 华为推出的 MindSpore 框架开发者数量已突破 50 万,寒武纪联合高校启动 “千校计划” 培养适配人才。
对于 H20 恢复销售后的市场格局,行业存在分歧:
更深远的变化在于产业心态。某智算中心负责人坦言:“过去看英伟达脸色,现在有了谈判底气。” 这种转变或许正是黄仁勋最需警惕的 —— 当国产芯片从 “备选” 变为 “必选”,英伟达的市场收复战将远比想象中艰难。
结语:算力博弈进入深水区
黄仁勋的中国之行,本质上是一场 “时间争夺战”。英伟达需要利用 H20 恢复销售的窗口期巩固市场,而国产厂商则在加速向更高性能芯片冲击 —— 已有企业宣布年底将推出对标 B200 的产品。
这场较量背后,是全球 AI 算力格局的重构。当中国市场从 “英伟达单极” 走向 “多元竞合”,无论对芯片产业还是 AI 应用创新,都将产生深远影响。正如业内共识:“真正的胜利不在于谁收复了多少份额,而在于谁能构建起不可替代的生态壁垒。” 对于黄仁勋和英伟达而言,这或许才是此次中国之行最需破解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