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剧遇冷与行业变局:优爱腾芒的突围之路

“先不说剧拍得好不好看,现在到底还有多少人在看剧都是个问题。” 编剧柏邦妮在一档播客节目中的感叹,道出了长剧行业当下的困境 —— 这一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艰难时刻。


从 2025 年上半年的长剧市场表现来看,这种焦虑并非个别从业者的情绪,而是行业普遍面临的现状。


据云合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长视频平台共上新剧集 271 部,较去年同期的 237 部略有增长。然而,从剧集热播期集均有效播放量来看,数据却全面下滑。截至目前,仅有《漂白》一部剧的集均播放量突破 5000 万;4000 万以上的仅有《藏海传》和《国色芳华》两部;3000 万也成为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只有《难哄》《折腰》《六姊妹》《雁回时》四部剧能达到这一水平。即便是国民级演员孙俪、王宝强分别主演的口碑剧《蛮好的人生》《乌云之上》《棋士》,集均播放量也仅为 2000 万 +。


相比之下,2024 年同期前十名剧集的集均播放量都在 3000 万以上,其中剧王《庆余年第二季》更是高达 1.1 亿。仅仅一年时间,不仅头部剧的数据差距明显,中腰部剧更是大面积遇冷。近 300 部新剧,大多数都默默上线又默默下线,未能引发任何关注。


时间段头部剧表现中腰部剧情况
2025 年上半年仅 1 部集均破 5000 万,3000 万成高门槛大面积哑火,多数无热度
2024 年上半年前十名均破 3000 万,剧王达 1.1 亿表现稳定


正如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所言,当前长剧正处于转型的阵痛期,大量注水剧集将被淘汰,高品质、高溢价的剧集有望脱颖而出。“虽然头部剧数量会越来越少,但只要出现一部好剧,其溢价能力会更强,一部头部作品的影响力可能超过过去三部。”


然而,在高溢价长剧尚未崭露头角之际,短剧却来势汹汹。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 2024 年 12 月,微短剧的用户规模已达 6.62 亿人。另据 QuestMobile 数据,短剧平台红果 3 月月活用户数达 1.73 亿,与优酷视频的月活差距缩小至 1200 万。


与此同时,长视频平台的付费会员数增长乏力。腾讯视频的付费会员数自 2021 年达到 1.24 亿的峰值后,便在 1.15 亿至 1.2 亿之间徘徊。爱奇艺曾因《狂飙》让付费用户规模短暂达到 1.3 亿,但到 2023 年第四季度降至 1 亿左右,此后便不再公布会员数。


会员增长遇阻,广告收入也持续承压。爱奇艺 2018 年品牌广告收入接近 110 亿,到 2024 年已萎缩至 40 多亿,2025 年第一季度广告收入继续下滑,营收 13.3 亿,同比下降 10%。芒果 TV 母公司芒果超媒的广告收入也从 2021 年 54.53 亿的高点,缩水至 2024 年的 20.15 亿。


过去几年,爱优腾芒纷纷选择以 “提质增效” 取代 “野蛮生长”。通过 “降数量、升质量”,到 2025 年一季度,主要长视频平台均实现整体盈利,行业竞争格局趋于稳定。但在爆款稀缺的市场中,免费短剧是否会蚕食长视频最后的增量?优爱腾芒又该如何突破困局?

不赌爆款,追求 ROI

没有好故事,就会被市场淘汰。但与以往不惜成本赌爆款不同,如今的优爱腾芒更强调内容的确定性和投资回报率(ROI)。


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在线视频 BU 执行委员会董事长孙忠怀在 2025 年上海电视节期间提到,腾讯视频的内容逻辑已从 “过去不计代价赌超级爆款”,转变为更注重 “提升整体项目的成功率,降低平均项目的亏损水平”。“只有整体成功率提高了,再在此基础上出现几个爆款,剧集的商业模式才能持续。”


在创作方面,腾讯视频鼓励三个方向:一是支持主创专注创作,给予充足时间;二是推进前置剧本开发,让选题更契合目标观众,更具预见性;三是支持主创团队追求极致,突破自我。


爱奇艺则计划减少剧集集数和时长,同时增加项目数量和总预算。王晓晖此前表示,80% 的作品要迎合市场,做到向下共情、向下兼容;剩下的 20% 要注重艺术价值,尝试突破行业天花板。


这意味着,能够任性试错的项目越来越少了。


打出 “为好内容全力以赴” 口号的优酷,进一步深化了精品内容布局。2025 年 5 月 28 日,优酷发布全新厂牌 “优酷原创”,以 “强叙事”“系列化”“国际视野” 为核心,目标直指打造好故事。


尽管表述不同,但三家平台的目标一致:推动创作升级,既要提高整体项目的成功率,也要让头部剧实现高溢价,突破行业天花板。


在平台工作的制片人桃子深有体会 —— 项目过会比以前难得多。她介绍,现在平台非常看重每个项目的 ROI,为保证成功率,往往倾向于选择有过优秀作品、有名气的主创,同时对剧本的评估也愈发严格。


平台对确定性的追求,让编剧罗茜失去了工作。她告诉「定焦 One」,现在大部分项目都倾向于找顶尖编剧或有爆款作品的编剧,腰部及底层编剧很难接到活儿。


罗茜刚入行时靠写分账剧为生,原本的职业规划是通过分账剧积累经验,再接手 B 级、A 级项目,逐步打开名气。但随着行业降本增效,大部分分账剧、B 级项目被视为无效产能,从平台内容体系中剔除。好在横屏短剧曾填补了部分空缺,让她这样的新人得以留在行业。


可如今,横屏短剧项目也大幅减少。罗茜和她认识的不少编剧都已离开长剧行业,要么转行,要么去写短剧,她自己则加入了一家短剧公司,主攻海外短剧。


降本相对容易,但提升项目整体成功率和实现创作升级并非一蹴而就。


柠萌影业董事长苏晓在 2025 年的一次行业会议中指出了平台和行业的困境:四大视频网站已成为每部剧的主要投资方和剧集产能的核心驱动力。过去,平台因用户和会员快速增长,能够承受买剧的亏损;但现在用户增长放缓,平台不得不降低产能以实现盈利。


“但从整个产业来看,市场不能再进一步萎缩,一年两百多部剧集是需要坚守的底线。数量是质量的基础,产能过低会导致资本和人才流失、创新乏力,精品创作也会失去土壤。” 苏晓说。


据不完全统计,2025 年第一季度剧集开机数量与 2023 年同期相当,较 2024 年同期减少超半数,为近四年最低。有行业人士估算,2025 年长剧开机量约为 200 部,行业已站在苏晓所说的临界点上。


桃子认为,当前长剧精品率不足的深层原因是编剧能力和制作水平未能提升。过去长剧开机量大,从业者众多,但也不乏投机者。她希望通过这一轮降本增效,挤出行业泡沫,实现真正的优胜劣汰。


“真正擅长讲故事的编剧和导演还是太少了,尤其是编剧。” 桃子感慨道。


她所在的工作室采取了一种办法:尽量寻找故事把控力强的导演,同时启用新人编剧。“培养新人需要时间和项目,不能闭门造车,他们得学会与导演、制片人沟通。” 桃子的团队愿意冒险,陪伴编剧成长。

短剧是增量,但非 “救世主”

长视频仍是优爱腾的根基,但创作升级需要更长时间和周期。面对短剧的冲击,优爱腾芒选择 “打不过就加入”。与过去几年的防御姿态不同,2025 年几家平台已全面拥抱竖屏短剧。


爱奇艺早在 2024 年 9 月就宣布发力微短剧赛道,推出 “短剧场” 和 “微剧场”。前者以横屏内容为主,每集 5-20 分钟;后者以竖屏内容为主,单集 1-5 分钟。据爱奇艺 2025 年 3 月公布的数据,微剧频道在其移动端用户时长排名中位列第三,仅次于剧集和电影。


腾讯视频于 2025 年初布局竖屏短剧,累计上线 24 部自制剧,储备超两万部竖屏短剧。在 2025 年 2 月的中国电视剧制片产业大会上,腾讯在线视频副总裁王娟表示,平台将把剧集预算的 10%-20% 投入横屏短剧开发。


相比之下,优酷布局微短剧的动作较晚。2025 年 3 月 19 日,阿里大文娱(已更名虎鲸文娱)CEO、优酷总裁樊路远在内部会议上决定成立微短剧中心,挂靠在商业化部门。优酷 APP 界面将原先的 “短视频” 标签更名为 “短剧”,并与 “淘好片” 调整位置,从主屏第四位升至第二位。


与红果的 “免费 + 广告” 模式不同,优爱腾芒延续了长视频 “会员 + 付费” 的商业模式。用户需充值会员才能观看大量优质内容,平台同时通过广告植入、贴片广告等获取收入。


在内容层面,几家平台都选择以精品化突围,通过提高分成比例吸引优质短剧内容方。与红果的海量模式不同,长视频平台不想要粗制滥造的 “流量短剧”,而是追求制作门槛更高的精品化短剧。


例如,爱奇艺将广告与会员收入的 50%-80% 直接分配给内容方,激励精品创作,推动行业从 “流量驱动” 向 “内容驱动” 转变。腾讯视频不断升级短剧激励机制,明确 “独家首发、时长计价、入口合规” 的精细化分账机制,片方需满足独家、首发、能留住用户等条件才能获得更多激励。优酷将独家 S 级短剧分账单价从 6 元提升至 16 元 / CPM,数据优异者分账收入最高可上浮 120%。


依托字节系流量生态,红果模式的核心优势是极低的获客成本和规模化的内容供给。而优爱腾更多依赖 “头部爆款驱动会员经济”,因此短剧也以精品化分账模式为主,追求内容溢价而非流量规模。


在罗茜看来,在剧综增长疲软的背景下,短剧可以成为长视频平台的增量,但她对短剧的增量价值并不乐观。一方面,优爱腾难以复制红果模式,短期内难以突破下沉市场;另一方面,单部精品化短剧对会员和广告的拉动作用,仍无法与头部长剧相比。此外,与红果通过 “堆量赌爆款” 的模式相比,优爱腾平台短剧的爆款率更低,毕竟红果的投入程度更大。

AI、出海、IP 变现,成效待检验

孙忠怀在近期发言中,将 “AI 如何改变内容生产和消费” 视为行业变量之一。2025 年上半年,长视频平台对 AI 的投入明显加快。


腾讯视频在 2025 年 6 月成立 AI 影视表达工作室,探索 AI 技术在影视创作和消费领域的应用。尽管披露信息有限,但业界普遍认为这是腾讯视频的中长期战略。


爱奇艺近期在 AI 方面的动作更聚焦用户体验。2025 年 4 月,爱奇艺推出 “跳看” 和 “桃豆” 个人智能助手两个新功能。前者通过 AI 分析视频画面,提炼叙事精华点,用户可上下滑动在各叙事点间跳转;后者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智能交互服务,涵盖搜片、荐片、客服问答、内容畅聊等。


爱奇艺将 AI 定位为 “创作协作者”,在前期策划与开发、拍摄与制作、后期与宣发等阶段都推出了 AI 相关产品,如虚拟拍摄、个性化推荐等。


事实上,无论是爱奇艺还是腾讯视频,对 AI 的布局都指向同一个核心目标:提升工业化效率。


一般而言,长剧拍摄周期常达 2-3 年,流程长、成本高,对用户和市场反馈的响应较慢,难以与周转快、风险低、迭代快的短剧竞争。在这种竞争压力下,AI 被视为提升效率的关键。


除了 AI,出海和 IP 变现也是几大视频平台稳步推进的战略。


2025 年,爱奇艺先与埃及流媒体平台 WATCH IT 达成合作,后在迪拜成立中东和北非分公司。不久后,又与印尼通信运营商 Telkomsel 达成战略合作。截至目前,爱奇艺已形成东南亚、北美、日韩和中东北非四大重点运营区域,国际版累计服务超 1 亿用户。


根据爱奇艺财报,2024 年第四季度,其海外业务总收入和会员收入保持同环比双增长。爱奇艺电影及海外业务群总裁杨向华表示,“2025 年爱奇艺海外业务将在保持盈利的前提下,最大限度追求收入增长。”


腾讯视频同样发力海外。截至 2024 年底,WeTV APP(腾讯视频海外版)总下载量超 2.5 亿,整体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在东南亚市场的 OTT 平台中,WeTV 用户时长消费占比位居第二。


在 IP 变现方面,爱奇艺加快了线下乐园开发。例如,以《唐朝诡事录》《莲花楼》《大话西游》等 IP 为核心,在扬州、开封建设爱奇艺乐园;在西安大唐不夜城设立《唐朝诡事录》VR 剧场,带动 “文旅 + IP” 消费热潮。此外,爱奇艺 2025 年还宣布进军内容电商,依托会员消费力和明星 IP 资源,打造 “边看边买” 场景。


从各项动作来看,长视频平台基本确立了三大转型路径 —— 技术(AI)、市场(出海)、生态(IP)。但这些业务仍处于 “播种期”,尚未形成稳定的造血能力。


AI 方面,尽管探索不断,但划时代的应用尚未出现,优爱腾的布局更多是通过技术重构内容产业的中长期战略卡位。


平台出海增速虽快,但短期内难以贡献高营收和利润。且随着奈飞、迪士尼等海外流媒体巨头在亚洲加大投入,国内视频网站的溢价空间可能被挤压。


IP 衍生方面,现阶段仍以联名商品为主,缺乏迪士尼级别的情感穿透型产品。线下乐园虽话题度高,但投入大、运营难度高,回本周期存疑。


总体而言,各大视频网站的盈利目前更多依赖 “成本紧缩 + 会员涨价” 的脆弱平衡,而非持续的增长动力。对于已历经 20 年风雨的长视频平台来说,未来依旧挑战与机遇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