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淘宝京东周末外卖补贴大战值得吗?

一周之后,新一轮 “外卖补贴大战” 在本周末再度燃起熊熊战火。社交媒体上,充斥着低价乃至免单的咖啡奶茶订单,热闹非凡。这场由阿里巴巴旗下淘宝闪购升级引发的激烈竞争,正促使行业巨头美团、京东纷纷卷入其中,一场关乎市场份额与未来布局的大战全面打响。

据追风交易台消息,摩根大通在其最新发布的研报中,针对这场愈演愈烈的竞争展开了深入剖析。对于投资者而言,其中的核心影响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1. 竞争全面升级:7 月 2 日,阿里巴巴宣布投入 500 亿元人民币用于补贴,这一举措瞬间将即时零售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推向了新的高度。这无疑表明,竞争的主动权已逐渐向资金实力强劲的阿里巴巴倾斜。

  2. 短期盈利承压:摩根大通明确指出,在这场补贴大战中,短期内对所有参与者,即阿里巴巴、美团、京东的盈利都会产生负面影响。预计在未来 3 到 6 个月内,三家公司的股价会因盈利预期下调而面临不小的压力。

  3. 长期价值存疑:这场持续 “烧钱” 的大战究竟是否值得?摩根大通算了一笔经济账:倘若即时零售市场到 2030 年能够达到 4 万亿人民币的规模,那么当前的投入在长远来看是合理的;但要是市场规模仅有预期的一半,即 2 万亿人民币,那么当下如此高强度的投资就显得 “过于激进” 了。

  4. 阿里占据优势:阿里巴巴坐拥近 6000 亿人民币的现金储备,并且每年拥有近 1000 亿的自由现金流。在这场消耗战中,其充沛的资金储备使其拥有最为充足的 “弹药”。摩根大通认为,从竞争角度出发,这一策略对阿里巴巴较为有利,而对美团和京东则构成了严峻挑战。

  5. 投资策略调整:鉴于竞争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摩根大通下调了对阿里巴巴和美团的目标价。同时表示,在未来六个月内,相对更看好数字娱乐板块。不过在即时零售领域,其偏好顺序为:阿里巴巴 > 美团 > 京东 。

补贴战火重燃,巨头弹药库对决

战火由阿里巴巴率先点燃。依据摩根大通的报告,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闪购于 7 月 2 日宣称,从 7 月开始的 12 个月内,将投入 500 亿人民币用于外卖和即时零售补贴。此消息一经公布,迅速在市场上引发了连锁反应。美团在 7 月 5 日迅速宣布多项补贴计划作为回应,京东此前也已宣布将在一年内投入超过 100 亿人民币。

这场大规模投入的战役,在订单量上迅速得到了直观体现。截至 7 月初,美团的日订单量创下了 1.2 亿单的新高,而阿里巴巴(淘宝闪购及饿了么)的日订单量在短短两个月内也达到了 8000 万单。

摩根大通认为,竞争的主动权已然发生转移。阿里巴巴不仅重新聚焦于竞争,更关键的是其强大的财务实力。报告指出,阿里巴巴在 2025 财年拥有接近 1000 亿人民币的自由现金流(FCF),在 2025 年 3 月底更是持有接近 6000 亿人民币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如此雄厚的财务资源,使其在这场消耗战中占据了有利地位,也给美团和京东带来了显著的竞争压力。

惨烈烧钱,值得吗?摩根大通的 “估值算盘”

面对如此激烈的 “烧钱” 竞争,摩根大通抛出了一个关键问题:这笔投资到底是否值得?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即时零售市场长期潜力的判断。

摩根大通就此进行了两种情景的详细测算:

  1. 乐观情景:报告预测,到 2030 年,中国即时零售行业的商品交易总额(GMV)将达到 4 万亿人民币,行业利润将达到 810 亿人民币。假设折现率为 15%,永续增长率为 3%,那么这个行业最终的终端价值将高达 6750 亿人民币。若为了获取这一巨大价值,行业每年投入 500 - 800 亿人民币,摩根大通认为从长远经济账角度来看是可行的。

  2. 悲观情景:然而,如果市场的长期 GMV 仅为上述预测的一半,也就是 2 万亿人民币,那么终端价值也将相应减半至 3380 亿人民币。在这种情况下,仅第一年行业总亏损就可能高达 850 亿人民币,如此高强度的投入显然就显得过于激进了。

这个估值模型清晰地展现出当前投资的高风险性与赌博性质:所有参与者都在为一个潜力巨大但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市场豪赌。

市场格局将如何演变?

在竞争加剧之前,根据 iResearch 的数据,美团占据了约 45% 的市场份额,饿了么(阿里巴巴旗下)为 21%,京东为 5%。

摩根大通认为,尽管竞争愈发激烈,美团极有可能维持其市场领导地位,但市场份额可能会有所下滑。美团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庞大且高效的骑手网络(拥有超过 700 万注册骑手)以及在本地供应链上的先发优势。

不过,报告也指出了一个关键的差异化影响:即时零售的发展对于美团来说是 100% 的增量业务,因为它没有传统的电商业务。但对于阿里巴巴和京东而言,即时零售的增长不可避免地会对其传统的电商业务产生 “蚕食效应”。报告估计,到 2030 年,即时零售 GMV 的 56% 将来自食品饮料、烟酒和日用品,而这些恰恰是传统电商的重要品类。

对投资者的直接影响:短期阵痛与长期博弈

摩根大通直言不讳地表示,这场投资扩张将直接冲击各公司的短期盈利,进而对股价造成压力。报告援引了 2021 年社区团购大战的经验,指出股价往往会随着盈利预期的下调而出现负面反应。

因此,摩根大通预测,在未来 3 到 6 个月内,阿里巴巴、美团和京东的股价将持续承压。

基于此判断,摩根大通采取了以下行动:

  1. 下调盈利预测:大幅下调了阿里巴巴 2026 财年和 2027 财年的调整后每股收益(adj. EPS)预期,降幅分别为 22% 和 11%。同时,将美团 2025 年的营业利润预期下调了 15%。

  2. 下调目标价:维持对阿里巴巴的 “增持”(Overweight)评级,但将其美股目标价从 170 美元下调至 140 美元,港股目标价从 165 港元下调至 135 港元。同样维持对美团的 “增持” 评级,但将其目标价从 160 港元下调至 150 港元。

总而言之,中国即时零售市场的战火已经全面点燃,一场关乎未来市场格局的资本与耐力的较量正在如火如荼地上演。对于投资者而言,短期内需要承受盈利和股价的双重压力,而长期回报则取决于这场豪赌最终能否开辟出一个足够庞大的市场,以及谁能在这场惨烈的消耗战中最终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