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英伟达成就了AI和互联网?

李彦宏与李开复曾表达过相似观点:AI 的价值将超越移动互联网。李开复更是直言,AI 2.0 时代的平台机遇,规模可能是移动互联网的十倍。


不过就当下而言,这句话的归属已不重要 —— 它早已成为被广泛认可的共识。但共识的落地却仍显遥远:以移动互联网为核心业务的苹果、谷歌、Meta,依旧是全球最赚钱的企业;而在 AI 领域,若抛开微软 Azure 中那些 AI 含量模糊的云服务收入,真正赚得盆满钵满的,似乎只有英伟达。


站在 2025 年的节点回望,AI 尚未真正超越移动互联网,反倒是英伟达,正逐渐 “超越” AI 本身:7 月 9 日,英伟达市值突破 4 万亿美元,成为史上首家达到这一高度的公司。这一市值,甚至超过了部分机构对 2025 年全球生成式 AI 市场规模的预测。更值得注意的是,其盈利能力远超全球所有大语言模型(LLM)的盈利总和 —— 这个结论无需数据佐证,因为头部 LLM 企业至今仍处于亏损状态。


不仅如此,英伟达的业务边界也早已突破 AI 的范畴。在不久前的年度股东大会上,黄仁勋将自动驾驶、机器人等边缘计算平台推到聚光灯下,使其成为新的故事主角。市场对这一方向的热烈回应,正是此次英伟达市值突破 4 万亿的直接推手之一。


黄仁勋的叙事也在提醒外界:英伟达绝非单纯的 AI 企业,它更像是硅基世界的 “石油”—— 石油不仅是汽车燃料,更是整个工业体系的血液。正如石油产业的市场规模远超汽车行业,英伟达的想象空间,或许也将超越 AI 本身。


01 黄仁勋一句话撑起的 4 万亿

英伟达此番市值飙升,最早可追溯至黄仁勋的一句话。


6 月 25 日,在英伟达年度股东大会上,面对股东关于增长机遇的提问,黄仁勋回应:“公司的增长机遇众多,其中 AI 和机器人技术是最大的两个。” 他口中的 “机器人”,涵盖了人形机器人、自动驾驶、工厂机器人等广义范畴,并认为这些市场蕴含数万亿美元的增长潜力。


话音刚落,英伟达当日股价收涨 4.3%;次日继续上扬,市值达 3.77 万亿美元,超越微软重回全球市值榜首,为 7 月 9 日突破 4 万亿奠定基础。


仅仅一个 “机器人” 的概念,就让英伟达市值暴涨数千亿美元。黄仁勋的话堪称 “一字千亿”,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股市的些许非理性。


但黄仁勋并非单纯炒作概念,其背后是 “超越 AI” 的想象空间 —— 英伟达的边缘计算平台。


“边缘” 是相对 “云计算” 而言,指将算力部署在离数据源更近的地方。相比大语言模型(LLM),边缘计算的应用场景确实更 “边缘”:自动驾驶、无人机、机器人、工业设备等。


它是一整套软硬件平台,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是 Jetson 平台。Jetson 诞生于英伟达手机芯片业务失败后:2014 年,英伟达放弃手机芯片,转向机器视觉、自动驾驶、机器人等对 AI 加速有刚需的场景;2015 年,又推出针对自动驾驶的 Drive 平台;此外,还有面向工厂、智慧城市的 EGX 平台。


这套覆盖多场景的生态,十年后恰逢风口,成为黄仁勋讲述 “机器人故事” 的底气。最新财报显示,英伟达的汽车和机器人业务收入达 5.6 亿美元,增速超 70%。


和 AI 领域一样,英伟达的边缘计算平台绝非单一 GPU,而是由硬件、工具链、套件构成的完整生态,且共享底层 CUDA 生态 —— 这意味着用户迁徙成本极高,锁定效应极强。


甚至在某些方面,边缘计算领域的英伟达比 LLM 领域更难撼动。


在大模型训练与推理领域,英伟达虽强,仍有 AMD、谷歌、博通等对手;但在机器人领域,凭借十年生态积累,几乎没有其他平台能像 Jetson 一样提供全套软硬件解决方案。宇树、优必选、特斯拉 Optimus、Figure AI 等知名人形机器人厂商,均是其客户。


黄仁勋所说的 “机器人” 还包括自动驾驶,小鹏、理想、蔚来、极氪、奔驰、沃尔沃等车企,均采用英伟达的 Drive 平台。


英伟达起步早、市场份额大,且该领域竞争烈度低于 AI 领域。与数万美元一块的 H/B 系列超级计算机芯片相比,教育版 Jetson 模块单价最低仅 99 美元,用户迁徙意愿更低;同时,机器人领域的玩家体量相对谷歌、亚马逊、微软更小,缺乏自研能力。


芯片市场有个反直觉的规律:单价越低、算力越弱的芯片,护城河可能越深,利润率甚至更高。


例如,联发科的路由器、智能电视芯片毛利率高于智能手机芯片;博通的通讯芯片虽不如 CPU、GPU “光鲜”,但毛利率常高于高通,且护城河极深;甚至电源管理芯片、USB 接口芯片、嵌入式 SOC 等几块钱的 “便宜货”,也常能实现 40% 以上的高毛利率 —— 英飞凌、瑞萨、德州仪器等企业,正是靠这类芯片赚取可观利润。


由此来看,英伟达在机器人领域的利润率可能相当高。机器人对黄仁勋而言,不仅是画饼,更可能是门实实在在的好生意。


这也让人们重新认识英伟达:它的本质并非游戏公司、AI 公司或自动驾驶公司,而是通用算力公司。


从比特币挖矿,到生成式 AI 崛起,再到智能驾驶和机器人风靡,短短十几年间,GPU 已被证明是需求旺盛的通用资源。其增长不局限于某一市场,也不受短期 LLM 训练需求潜在下滑的影响 —— 只要人类对算力的需求持续增长,对英伟达的需求就会不断攀升。


02 AI 之外:商业模式的革命

2018 年,苹果成为美股首家市值突破 1 万亿美元的公司,也是全球第二家(第一家是中石油)。


在移动互联网崛起前,没人能想到企业市值能突破万亿美元。2000 年前后,微软市值最高五六千亿美元(且含巨大泡沫);其他巨头如埃克森美孚、沃尔玛、可口可乐、宝洁、通用电气(GE),市值均未突破这一关口。


1999-2016 年,美国 GDP 接近翻倍,美股市值最高的企业几经更迭,但市值始终在 5000-6000 亿美元徘徊 —— 在当时看来,6000 亿已是企业市值的天花板。


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沃尔玛的超市数量、可口可乐的销量,总有物理上限,这种上限的量化体现,就是 5000-6000 亿美元的市值峰值。


但移动互联网打破了这一边界:科技带来近乎为 0 的边际复制成本,让互联网产品得以无限扩张;同时,相比桌面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变现模式更直接。


2017 年,苹果市值达 8600 亿美元,且市盈率不到 20 倍,靠实打实的利润支撑;同年,谷歌市值 7200 亿美元,微软靠云计算达 6500 亿美元。


一年后,苹果突破 1 万亿美元,2020 年突破 2 万亿美元;此时,美股已有四家万亿美元市值企业。尽管 2022 年苹果等巨头遭遇大跌,但 2023 年苹果突破 3 万亿美元,万亿美元市值企业在美股已屡见不鲜。


两年后的 2025 年 7 月 9 日,英伟达市值突破 4 万亿美元。


从 6000 亿到 1 万亿,美股用了超 20 年;从 1 万亿到 4 万亿,仅用了 9 年。4 万亿市值的背后,不仅是科技创新,更是商业模式的革命。


90 年代初,美股市值最高的公司是埃克森美孚、沃尔玛、通用电气等。以今天的视角看,这些公司的商业模式难言顶级:比如通用电气,业务横跨航空、医药、能源、家电,是史上最大工业巨头,却有一半利润来自金融业务 —— 足见其制造业主营业务利润率之低。即便是在 GE 身上赚过大钱的段永平,也坦言 GE 的商业模式不佳。但在 90 年代,这已是最好的商业模式之一。


而移动互联网崛起后的企业,让这些传统巨头的商业模式相形见绌。研究商业模式一辈子的巴菲特,曾将可口可乐视为心头好,这几乎是他 80 年投资生涯中能找到的最佳标的;但苹果崛起后,巴菲特押上大半身家,苹果也成了他最赚钱的投资 —— 人们或许高估了科技创新本身,却低估了科技带来的商业模式变革。


在苹果之前,从未有消费品巨头能长期维持近 50% 的毛利率、超 25% 的净利率;传统工业巨头更不可能达到谷歌 60% 的毛利率,以及其强大的生态入口护城河。它们的 1 万亿、2 万亿、3 万亿神话,背后是赚钱方式的彻底革新。


如今,这种变革正发生在英伟达身上。


它带来的不仅是 AI 技术,更是全新的商业模式:CUDA 让英伟达成为首个垄断一种计算机语言的巨头;硬件销售让软件生态的变现效率极高;人类对智能的无限遐想,又为算力创造了近乎无上限的需求。


与 30 年前市值最高的 GE 相比,英伟达的赚钱方式如同 “开挂”;与苹果相比,其利润率也已超越前辈。


带着这套商业模式,英伟达的终点或许不止 4 万亿美元。而英伟达也未必是人类商业模式的终点 —— 科技终将不断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持续突破企业市值的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