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问一问:从搜索问答到内容社区的悄然蜕变

在今年春节前后,DeepSeek 的出圈引发广泛关注,微信搜索迅速在第一时间接入,这一动作吸引了整个行业的目光。与此同时,作为微信搜索内容生态重要补充部分的问一问,也在这段时间悄然发生着改变,其内容社区的特质愈发显著。


自然生长出的微信内容社区

       我作为最早一批使用问一问的用户,在前期使用过程中察觉到它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创作者来源受限

问一问的内容产出高度依赖KOC以及中腰部达人,如同小红书一般,需要大量UGC内容与互动来奠定社区基调,头部大V、KOL并非最为迫切所需。彼时,问一问虽已显露出一定自主创作氛围,普通素人能自发形成圈层讨论,但由于入口较深、提问与发布门槛不低等因素,用户需要花费时间去学习和适应,这在无形中筛除了部分潜在创作者。



内容丰富度与质量待提升

问一问的内容丰富度和质量有待加强,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我多次参与官方组织的话题活动,发现活动多鼓励生活小百科、日常经验类内容,例如《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网约车最快搭乘指南》。受限于短内容表达形式,类似早期微博或朋友圈,容易陷入同质化困境,难以充分展现深度讨论与高质量信息。


运营活动需突破路径依赖

问一问需要摆脱对微信过往模式的路径依赖,在运营活动与社区氛围营造等方面采取更积极举措。微信作为超级国民应用,部分运营活动存在不接地气、过于保守的情况,这既源于微信自身克制的风格,也与问一问的定位及产品职责相关。问一问需要展现出更大的魄力,开展更多与用户、创作者紧密相连的运营活动。


不过,目前问一问在上述这些方面已取得显著改善。以清明小长假为例,我像往常一样在微信搜索中输入“清明北京周边游”,搜索结果中,问一问的问题及用户回答位列前端,下方还有“更多相关内容”的跳转链接,点击后可进入“问一问”页面,聚合了更多该关键词相关的问答。从这初步可见,问一问的UGC内容有所增加,创作者方面的问题似乎得到了有效缓解。同时,在权重较高位置,问一问设置了“没找到想要的内容,可前往提问”的引导语,以此鼓励用户分享自身经验与想法,进行UGC内容创作。


若改变搜索方式,提问“清明节去北京怎么玩”,微信搜索页面的内容展现形式会发生变化,依次为:AI搜索提供的生成式回答(包含深度思考及相关问题推荐)、问一问的问答与用户经验分享、公众号或视频号内容推荐。这一展现形式更契合搜索产品的逻辑,也是当前微信搜索内容生态的主要构成,涵盖了AIGC、UGC、PGC三类图文及短视频内容形态。


其中,AIGC的Chatbox模式不仅具备传统信息检索能力,还能满足用户在搜索、创作、交流等多方面需求,如同百度提出的“新搜索智能助手”概念所定义的那样,微信AI搜索也具备这些特性。目前,虽然微信搜索中AIGC内容占比尚无准确数据,但参考百度在2024年二季度财报会上披露的信息,其核心业务搜索中已有18%的搜索结果由AI生成,未来微信搜索中AIGC内容的占比预计也不会低。


公众号或视频号提供的搜索内容具有较强的专页属性,虽能满足用户对信息精准、准确的需求,但因缺乏互动,用户反馈门槛较高,信息交换多为创作者单向输出,导致信息流转效率欠佳。相比之下,问一问创作门槛更低,且比公众号、视频号及朋友圈更为开放,能够为微信搜索场景提供更多来自普通用户真实的情感与情绪反馈内容,与前两者形成有效互补。


正如窄播所评价的,从满足用户长尾搜索需求衍生出的问一问,正逐渐成为微信生态中接近“人人可以创作的载体”这一目标的内容产品。这里的内容更注重个体经验、感知与情绪,具有强互动的UGC属性,旨在提供参考、分享经验并寻找同好。例如,IP粉会在此讨论“《熊出没·重启未来》给你最大的惊喜是什么?”,还会发起“想要一个全是Hello Kitty的回答区”等活动,不同年龄层的用户在参与问答过程中,能够找到情绪共鸣点,自由分享和表达想法,产出有价值的互动与内容,甚至有机会建立更深层次的互动关系。


我一直认为,一款平台型内容产品若具备社区文化认同、用户互动与关系沉淀、内容生产与激励机制以及服务治理能力等要素,便可称之为内容社区。问一问起初并非以社区为出发点,而是从搜索场景下的问答功能起步,逐渐发展到如今包含种草内容,基于解决用户在搜索场景下具体需求的初衷,已自然生长出一个内容社区。



这次的路可能走对了

通过今年的使用体验,能明显感受到:微信用户在使用这个入口较深的产品时,行为模式发生了变化。有的用户会无目的地浏览内容、查看经验分享;有的会在搜索结果中发现感兴趣的话题,进而进行点赞、评论、转发;还有的用户会自行发起或参与兴趣话题的互动。这种从产品特性到用户互动氛围的转变,加之问一问在产品工具和运营策略上的调整,使其愈发具备社区产品的特征。从搜索、问答迈向社区,问一问的发展路线逐渐明晰,此次的探索很可能是正确的方向。作为微信生态中少有的具有强UGC属性的“自留地”,问一问承接了微信庞大的流量,按照自身节奏,发展成为另一类社区的可能性大幅增加。


在社区产品逻辑下,问一问愈发像是一个面向半熟人关系的“朋友圈”。用户可在此分享日常片段、经验感悟、好物推荐,甚至宣泄情绪波动,也能发布生活、学习、工作或休闲状态。这种自由、开放、随性且以短图文为主的内容形式,为微信打造了一个对UGC友好的创作环境。目前,问一问在社区表象上呈现出三个区别于同类型产品的特性:真实、兴趣汇集以及年轻化。


真实:问答的人味儿

在AI冲击下,内容产品的真实属性愈发珍贵。以小红书为例,长期存在内容失真问题,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内容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这一问题愈发严重。像虚假笔记,在家居、旅游类内容中,实际效果与宣传严重不符,旅游景点图片过度美化,滤镜导致买家秀和卖家秀差异巨大,极大地影响了用户体验。究其根源,在于小红书商业化氛围过浓,利益相关的引流等因素致使内容鱼龙混杂。而问一问用户分享的内容从垂类逐渐向兴趣分化,更多是自发的“用爱发电”式真实创作。例如在“一人一张图,分享你抬头看到的风景”等摄影话题下,用户随手拍摄,不过多修饰和使用滤镜,真实记录生活碎片。这种真实感,即问一问社区氛围形成的重要推动力。


兴趣汇集:精准人群聚集

客观来讲,问一问目前还并非成熟的内容社区,在用户体量、活跃度、内容丰富性以及流量分发机制等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当下的问一问类似豆瓣小组,以兴趣人群聚集为主,且年轻人数量逐渐增多。兴趣用户可在手机摄影话题下探讨OPPO、华为手机的拍照效果,分享照片与摄影技巧;也能在诸如哪吒、熊出没等话题下分享真实观影体验,或是交流养花心得等。例如在“朋友圈开摄影展”“某品牌手机拍照已经这么强”等话题下,用户自发分享的内容质量甚至超越了相关品牌方粉丝运营的效果。这意味着问一问实现了精准人群的聚集,吸引了更多年轻人,为品牌方开展商业经营、私域粉丝运营创造了新机遇。目前问一问的话题讨论已形成“一问多答”“问答盖楼”的特点,嗅觉敏锐的商家已纷纷涌入。如广州长隆在问一问发起“春天来长隆可以玩什么”的话题讨论,并设置奖品鼓励用户互动,目前已收获55个回答和181个赞,这种精准的人群互动,充分体现了问一问的搜索价值。此外,名创优品对问一问的运营也颇具代表性,已形成一条清晰的运营路径:品牌依托私域发起问一问话题,借助搜一搜、问一问等获取流量支持,最终在话题下汇聚核心用户与UGC种草内容,为后续经营助力。2024年底,微信对“问一问”进行重大改版,并启动创作者分成计划内测。这不仅彰显了官方对其作为流量入口的重视,更重要的是,当一款产品拥有商业化策略支撑时,意味着它将具备自我“造血”能力。这一属性的强化,结合平台自身的激励措施,对问一问社区氛围的营造起到了推动作用。毕竟,“用爱发电”是个人意愿,而“为爱充值”同样是社区成长的动力之一。


年轻化:AI互动带来新活力

微信搜索深度接入AI后,问一问也获得了相关能力支持。目前,问一问正在测试类似小红书“点点”、大众点评“点仔”的AI互动工具产品。用户只需简单@AI搜索,就能获得即时、个性化的回应。比如,正在减肥的用户看到某美食时,可@AI搜索了解其热量。这种低门槛的互动模式,在满足问一问用户互动需求的同时,极易引发破圈传播效应。


微信团队强调,微信搜索是微信生态的关键组成部分,并非打造一个完全独立的搜索引擎,而是致力于让更优质、更适配的内容与服务,精准连接用户。其搜索结果以微信生态内容为基础,主要涵盖信息、服务、品牌三种类型。问一问同样服务于这一目标。我曾提出,对于微信内容生态而言,问一问堪称一款“养成系”战略级产品,这意味着问一问也在持续调整自身定位与运营策略。目前,问一问明确不追求成为大而全的知乎或小红书,而是聚焦于为用户打造一个社交、互动的内容社区,更像是一个面向公域流量的产品体系,从而有效连通微信生态内不同区域的插件,打通私域与公域流量。这无疑对多数微信用户的UGC内容输出与情绪表达更为友好。未来,问一问或许还会有新的变革,但只要基于微信搜索内容生态的方向正确,接下来便是不断自我突破、加速发展的过程。